生態環境解決方案
構建大數據+環保的新模式,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大數據綜合應用和集成分析為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充分運用云計算、大 數據、物聯網等最新技術構建融合具備監測、采集、分析、研判、預警多種功能的智慧環保平臺,集智慧化監管體系與網格化監管體系于一體。
問題背景
作為全國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和大型煤化工產業基地,濟寧市可謂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燃煤、化工企業 數量眾多,環境監管壓力很大。現有監管模式因人力、物力有限,存在效率低、漏洞多等問題,難以實現對排污 企業24小時全天候監管。"大氣十條"明確規定,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濃度要比2012年 下降10%以上,京津冀地區要實現下降25%,濟寧市屬于京津冀"2+26"通道城市,需要執行最嚴環境標準。對 于典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濟寧來說,大氣污染已是多年的沉痼疾,下降25%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如果繼續走老路子、用老方法,很可能掛一漏萬、疲于奔命,必須轉變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 在環境監管模式上探索新的突破。
解決挑戰
面對挑戰,濟寧市政府積極應對,在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環保部印發《生態環境大數 據建設總體方案》等文件的指導下,構建大數據+環保的新模式,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大數據綜合應用和集成分析為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充分運用云計算、大 數據、物聯網等最新技術構建融合具備監測、采集、分析、研判、預警多種功能的智慧環保平臺,集智慧化監管體系與網格化監管體系于一體,讓濟寧市一舉成為國內首個利用大數據實現精準環保治理的城市。
1)建立數據中樞
通過物聯網技術,提高對大氣、水、土壤、生態多種環境要素及各種污染源全面感知 和實時監控能力。通過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縱向上,打通了市-區縣-街道三級數據聯通, 橫向上,拉通環保、城管、交通、煤炭、港口、公安等相關委辦局,接入人口基礎信息 庫、法人單位資源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庫等基礎數據資源, 拓展吸納相關行業、 企業和互聯網關聯數據,形成環境數據資源中心,實現環境數據互聯互通,推進環境數據 資源全面整合共享。為數據挖掘、分析、預警預報、智能研判提供數據支撐。
2)構建生態環境一張圖
以GIS地圖平臺為基礎,整合環保、城管、交通、煤炭、港口、公安等相關委辦局提 供的城市資源信息,全面展示重點污染源點位信息,包括電廠、煤礦、港口、污水處理 廠、河流斷面、城市空氣等,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對環境監測、超標報警、排污總量等 數據進行空間統計分析,并按照行業、流域、區域等分類對數據進行專題分析,呈現全市 環境污染狀態。同時,在GIS地圖上實時展示灑水車、霧炮車、執法車、執法員、網格員等 環保設施和人員動態,以及公安、醫療、交通等相關設施資源,實現環保治理掛圖指揮、 跨部門統一作戰。
3)環保事件分撥——網格化管理模式
濟寧市在各級政府建立環境監管平臺,形成污染源全掌握、網格員全覆蓋、管理機構 全配備、工作情況全留痕、績效考核全量化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推動網格化環境監管 體系與環境實時監控網絡有機融合。全市共設立二級網格14個,三級網格169個,配備專 職環保網格員975名;將排查出的54061個污染點源全部納入市環境監管平臺系統的同時, 實行臺賬式管理。同時,設立網格化監管指揮中心,負責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任務分 解、指揮調度、受理投訴舉報等工作,對投訴舉報統一受理、及時移交、辦結回告;梳理 了水利、交通、城管、住建、煤炭、國土、經信、環保共八個職能部門在揚塵防治監督管理的職權。明確了行業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制定相關行業揚塵污染治理標準和 導則并向社會公布,監督管理相關行業的單位和個人落實揚塵污染防治責任及措施。
4)大數據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充分運用大數據的數據挖掘分析及展示能力,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分析挖掘、模型推 演。前可預測預報,提前知道環境變化趨勢。后可結果反演,定位問題原因,并根據分析 結論制定解決方案。同時可對解決方案落實后的數據進行后評估。了解方案是否有效,為 方案修訂提供依據。例如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情況下,企業是否進行了減排限產,就可以 通過平臺一目了然的看到。同時也為我們后續的人力安排,監督檢查、企業考評提供支撐。
應用成效
通過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山東省濟寧市從空 氣污染問題突出城市成為全國科技治霾的“標桿城 市”。2017年在京津冀“2+26”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 市中,獲得了PM2.5濃度值最低和改善幅度最大 “雙第一”,2018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成為“2+26” 城市完成《攻堅方案》PM2.5濃度改善目標的4個城 市之一。利用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濟寧市在全 國率先探索“互聯網+環保”新路徑,實現了環保工 作粗放治理到科學治理、治標到治本的轉變。